當前位置: 資訊> 紐荷蘭秸稈打捆機:農機化“一小步”推動生物質發電“一大步”
紐荷蘭秸稈打捆機:農機化“一小步”推動生物質發電“一大步”
在一望無垠的北大荒跋涉了4個小時,眼睛已經開始對那一片接著一片的黑色感到疲倦。突然,如海市蜃樓般,一片白色的現代建筑群猛然闖入眼簾。然而,比黑土地上的白色建筑更為耀眼的,則是那高聳連綿的金色玉米秸稈堆。在堆積如山的秸稈旁,一臺原本十分龐大的黃色紐荷蘭秸稈打捆機顯得十分小巧,它正以驚人的效率在工作著,“吃”進去的是散亂的玉米秸稈,“吐”出來的卻是打捆成型的秸稈垛……
這就是記者在世界上第一個以玉米秸稈為主要燃料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基地——國能望奎生物質發電項目基地看到的景象,令人十分難忘。
秸稈發電 一舉多贏
在前些年,一提起秸稈就是一個非常令人頭痛的問題。農民頭痛秸稈太多,處理起來有麻煩,于是一燒了之。管理部門頭痛秸稈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秸稈焚燒屢禁不止。秸稈這種重要的能源,不但沒有被很好地利用,反而成為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民非常頭痛的事情。利用秸稈等生物質能作為替代能源發電就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大途徑。
國能集團,可謂是我國生物質發電領域的領軍式企業,是國家電網公司旗下從事生物質能綜合開發利用的專業化公司。國能集團目前在全國十多個省份已核準生物質發電項目39個。其中,已建成投產項目10個,投產裝機容量25萬千瓦;在建項目9個,在建裝機容量10.8萬千瓦。2007年消耗農林廢棄物約130多萬噸,為當地農民增收近3億多元。也為我國的生物質能源利用探索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國能選擇在黑龍江望奎建立項目基地是經過前期充分的考察的。”據國能望奎生物質發電項目基地燃料部經理林海龍介紹,由于望奎的自然氣候條件,當地的玉米種植面積相當大。但是當地的畜牧業并不發達,玉米秸稈也不適宜還田,所以當地玉米秸稈資源十分豐富。國能望奎基地的建成,可以充分利用周邊的玉米秸稈資源,覆蓋范圍達到方圓100公里以上。每天的秸稈消耗量達到500—600噸。他們把周邊農民組織起來,分區選定一個加工戶,由加工戶統一收購農民的秸稈,然后經過粉碎、分級等粗加工后運往基地。在當地,一坰地的秸稈產量在6—9噸,公司以每噸270元的高價從農民手中收購玉米秸稈,為當地農民增收創造了新途徑。而2.5萬千瓦機組的并網發電也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強大技術 解決秸稈機械化打捆“攔路虎”
既然利用玉米秸稈發電有如此之大的效益,那為什么一直沒有發電廠利用玉米秸稈發電呢?面對記者的疑問,林海龍解釋道:“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1/5左右,玉米秸稈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以玉米稈等黃色秸稈為燃料的生物質直燃發電機組卻要比以灰色秸稈為燃料的生物質發電機組技術復雜程度和難度大的多,難就難在玉米秸稈打捆,目前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北歐等生物質發電產業成熟的國家,玉米產量少,生物質發電以小麥稈為主,摻燒部分玉米稈。由于受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條件影響,當地的玉米秸稈矮且細,打包容易。而我國的玉米秸稈高且粗,打捆十分困難。就單單是一個打捆問題,就使得以玉米秸稈為主要燃料很難實現,所以之前,在世界范圍內一直沒有以玉米秸稈為主要燃料的生物質直燃發電機組。”
于是,通過招投標,國能集團與世界著名的農機廠商凱斯紐荷蘭公司開展合作,通過采購國外先進設備,來著手解決玉米打捆這一難題。由于之前并沒有專門的用于玉米秸稈的打捆機,國能集團與凱斯紐荷蘭公司一起對已有的麥秸打捆機械進行了技術改進,而具有設計人性化、自動化程度高、故障率低等優點的紐荷蘭打捆機為技術改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由于當地降雨豐富,所以為了便于儲存和防止霉變,秸稈必須以小捆的方式入庫存放。但是為了燃燒充分,達到**大的能源利用率,秸稈又必須以大捆的形式入爐焚燒。這就無形中提高了對秸稈機械化打捆的速度和質量要求。為了保持機械的良好運轉,凱斯紐荷蘭公司的技術人員在前期幾乎與機械形影不離,時刻觀察機械的運轉情況,出現問題第**時間就能加以解決。這樣的工作態度讓國能集團更加堅信了當初選擇的正確性。
“當然,我們當初之所以選擇凱斯紐荷蘭也是因為它在國內具有十分不錯的口碑。在合作過程中,我們也有了切身的體會。它優良的‘三包’售后服務和配件供應為我們這個還處于探索階段的項目,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林海龍告訴記者,國能望奎基地首批購買了4臺紐荷蘭BB960A秸稈打捆機,每臺打捆機每天能打100捆秸稈,按400千克一捆計算,每天4臺機械能處理掉160噸的玉米秸稈。
記者在現場也感受到了紐荷蘭玉米秸稈打捆機的巨大威力。在堆積如山的秸稈旁,一臺秸稈打捆機械正在高速運轉,只見它不斷地吞進大量的秸稈,再以平均不到三分鐘的速度從尾部吐出捆扎成型的秸稈包,效率十分驚人。
這個難題的解決,也使得以玉米秸稈為主要燃料的發電項目得以成功實現。
國能望奎生物質發電項目自2007年11月16日正式建成投產以來,至今一直穩定運行,為東北地區以及中原地區玉米等黃色秸稈的綜合利用開辟了一條新途徑,為我國乃至世界生物質直燃發電產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這就是記者在世界上第一個以玉米秸稈為主要燃料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基地——國能望奎生物質發電項目基地看到的景象,令人十分難忘。
秸稈發電 一舉多贏
在前些年,一提起秸稈就是一個非常令人頭痛的問題。農民頭痛秸稈太多,處理起來有麻煩,于是一燒了之。管理部門頭痛秸稈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秸稈焚燒屢禁不止。秸稈這種重要的能源,不但沒有被很好地利用,反而成為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民非常頭痛的事情。利用秸稈等生物質能作為替代能源發電就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大途徑。
國能集團,可謂是我國生物質發電領域的領軍式企業,是國家電網公司旗下從事生物質能綜合開發利用的專業化公司。國能集團目前在全國十多個省份已核準生物質發電項目39個。其中,已建成投產項目10個,投產裝機容量25萬千瓦;在建項目9個,在建裝機容量10.8萬千瓦。2007年消耗農林廢棄物約130多萬噸,為當地農民增收近3億多元。也為我國的生物質能源利用探索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國能選擇在黑龍江望奎建立項目基地是經過前期充分的考察的。”據國能望奎生物質發電項目基地燃料部經理林海龍介紹,由于望奎的自然氣候條件,當地的玉米種植面積相當大。但是當地的畜牧業并不發達,玉米秸稈也不適宜還田,所以當地玉米秸稈資源十分豐富。國能望奎基地的建成,可以充分利用周邊的玉米秸稈資源,覆蓋范圍達到方圓100公里以上。每天的秸稈消耗量達到500—600噸。他們把周邊農民組織起來,分區選定一個加工戶,由加工戶統一收購農民的秸稈,然后經過粉碎、分級等粗加工后運往基地。在當地,一坰地的秸稈產量在6—9噸,公司以每噸270元的高價從農民手中收購玉米秸稈,為當地農民增收創造了新途徑。而2.5萬千瓦機組的并網發電也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強大技術 解決秸稈機械化打捆“攔路虎”
既然利用玉米秸稈發電有如此之大的效益,那為什么一直沒有發電廠利用玉米秸稈發電呢?面對記者的疑問,林海龍解釋道:“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1/5左右,玉米秸稈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以玉米稈等黃色秸稈為燃料的生物質直燃發電機組卻要比以灰色秸稈為燃料的生物質發電機組技術復雜程度和難度大的多,難就難在玉米秸稈打捆,目前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北歐等生物質發電產業成熟的國家,玉米產量少,生物質發電以小麥稈為主,摻燒部分玉米稈。由于受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條件影響,當地的玉米秸稈矮且細,打包容易。而我國的玉米秸稈高且粗,打捆十分困難。就單單是一個打捆問題,就使得以玉米秸稈為主要燃料很難實現,所以之前,在世界范圍內一直沒有以玉米秸稈為主要燃料的生物質直燃發電機組。”
于是,通過招投標,國能集團與世界著名的農機廠商凱斯紐荷蘭公司開展合作,通過采購國外先進設備,來著手解決玉米打捆這一難題。由于之前并沒有專門的用于玉米秸稈的打捆機,國能集團與凱斯紐荷蘭公司一起對已有的麥秸打捆機械進行了技術改進,而具有設計人性化、自動化程度高、故障率低等優點的紐荷蘭打捆機為技術改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由于當地降雨豐富,所以為了便于儲存和防止霉變,秸稈必須以小捆的方式入庫存放。但是為了燃燒充分,達到**大的能源利用率,秸稈又必須以大捆的形式入爐焚燒。這就無形中提高了對秸稈機械化打捆的速度和質量要求。為了保持機械的良好運轉,凱斯紐荷蘭公司的技術人員在前期幾乎與機械形影不離,時刻觀察機械的運轉情況,出現問題第**時間就能加以解決。這樣的工作態度讓國能集團更加堅信了當初選擇的正確性。
“當然,我們當初之所以選擇凱斯紐荷蘭也是因為它在國內具有十分不錯的口碑。在合作過程中,我們也有了切身的體會。它優良的‘三包’售后服務和配件供應為我們這個還處于探索階段的項目,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林海龍告訴記者,國能望奎基地首批購買了4臺紐荷蘭BB960A秸稈打捆機,每臺打捆機每天能打100捆秸稈,按400千克一捆計算,每天4臺機械能處理掉160噸的玉米秸稈。
記者在現場也感受到了紐荷蘭玉米秸稈打捆機的巨大威力。在堆積如山的秸稈旁,一臺秸稈打捆機械正在高速運轉,只見它不斷地吞進大量的秸稈,再以平均不到三分鐘的速度從尾部吐出捆扎成型的秸稈包,效率十分驚人。
這個難題的解決,也使得以玉米秸稈為主要燃料的發電項目得以成功實現。
國能望奎生物質發電項目自2007年11月16日正式建成投產以來,至今一直穩定運行,為東北地區以及中原地區玉米等黃色秸稈的綜合利用開辟了一條新途徑,為我國乃至世界生物質直燃發電產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更多公司信息,請訪問:上海紐荷蘭農業機械有限公司
新聞來源地址: http://www.camn.agri.gov.cn/Html/2008-6-26/2_2014_2008-6-26_5319.html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