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山東民企書寫傳奇 手扶拖拉機廠的“轉調創”之路
山東民企書寫傳奇 手扶拖拉機廠的“轉調創”之路
“常林常林,常常光臨!”9月17日,全國名博網媒關注山東民營經濟采風采訪團來到臨沭縣的山東常林集團,集團監事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高建國首先給記者介紹的,并不是企業規模與發展成就,而是從“常林鉆石”說起。
山東常林道依茨法爾機械有限公司傳動系空載磨合試驗臺
“聞名全國的常林鉆石,中國**大、世界第二,就出土在臨沭縣曹莊鎮常林村,臨沭享有‘鉆石之鄉’的美譽,集團取名‘常林’,就是希望企業能夠像常林鉆石一樣,擁有鉆石品德、鉆石品質、鉆石品牌。”
緊接著,高建國提起,2014年8月7日,山東常林集團與哈爾濱雙來實業有限公司合作的重大技術創新成果——高效節能環保挖掘機“神挖”系列,顛覆了傳統的工程機械制造技術,對挖掘機行業來說是一次革命。
山東常林集團,從1943年成立至今已歷經71年。
在現任集團董事長張義華看來,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事業,沒有把自己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興衰綁在一起的偉大志向,企業就丟掉了發展的根基。
歷經70年 進入“中國制造”的國家隊行列
71年前,常林集團還是一個只有幾十個人的鐵業組。
從10座烘爐、10間草房的鐵業組,到農業裝備領域、工程機械領域、高端液壓件領域的國家領軍企業,到擁有占地25平方公里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常林集團70年的足跡,是中國從貧窮落后到繁榮富強發展歷程的一個印證。
1943年2月的一個凌晨,三點多鐘,山東臨沭縣城附近稻埝村一個鐵匠鋪里,16歲的學徒工王元英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準備鐵匠鋪一天的前期工作,只等師傅一聲令下,點火燒爐。
這一天,對于王元英所在的鐵匠鋪等10個鐵匠鋪意義非凡。正是這一天,稻埝村、南溝東村等10座烘爐共50多人加入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臨沭縣抗日民主政府古賀區稻埝鐵業組。稻埝鐵業組的成立標志著常林集團的誕生。
在經歷了鐵火鍛造的40年代,鑄劍為犁的50年代,“喝醬油兌水照樣干工作”的60年代,開啟農業機械化之夢的70年代,面向市場洗禮的80年代,在90年代中期,常林終于破冰前行,迎來一個億萬中國農民擁有手扶拖拉機的“王國”春天。
如今,常林集團已經發展成為集農業機械、工程機械、液壓產品、高端鑄造等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多化生產經營的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在崗職工達到5000余人,2014年上半年共實現銷售收入20.6億元,壓路機、裝載機、挖掘機等機械產品批量出口亞、非、拉、澳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經受“生死存亡”三次考驗 創新驅動打造“百億常林”
1991年7月9日,臨沭縣農機廠正式更名為“山東手扶拖拉機制造廠”,1993年4月,37歲的張義華上任廠長。
張義華曾稱自己這一代人是“濃縮版”的人生,事實上,常林集團十余年間從一個農機小廠發展到現代化企業集團和行業領軍企業,其發展也是“濃縮版”的。
在1996年進廠的高建國印象里,那個時候剛進入人們視野的“張總”,還是一個“白天兩手油,晚上一盞燈”的廠長形象,視野基本不出工廠和行業。
說起常林成長中關乎生死存亡的三次轉型,高建國毫不猶豫地回答,“1993年、1996年、2008年。”
1993年春天,當時還是山東手扶拖拉機廠的常林遭遇有史以來**大困難,現為常林機械集團黨委副書記、監事會主席的馬西連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廠區大院里停滿了3000多臺手扶拖拉機,遠遠望去一片紅,但對常林人來說不啻為災難,產品大量積壓;工人大批放假,廠里只發給生活費,在廠區附近的菜市場里,賣菜的大多是廠里的工人;銀行貸款還不上,企業已經瀕臨倒閉破產的邊緣。
張義華正是受命于此時。如何讓廠子擺脫困境?接手常林后,張義華首先做的就是與通用機械廠聯手開發試制新產品,通過開發新產品來拓寬經營渠道。
經歷了千百次的闖蕩和挫折,張義華明白了一個道理,必須主攻主業,要贏得市場就要做全國質量**好的手扶拖拉機。
在經歷了1994年到1996年三年連續翻番的夢幻般青春勃發之后,1996年11月20日,山東手扶拖拉機制造廠由國有企業改制為民營股份制企業,新生的常林集團在接下來的十余年間,開始遭遇真正的考驗:過剩的產能,高企的成本,無序的競爭,成長的乏力,以及與強大對手的白刃相較。張義華曾不止一次感嘆,這是“生死存亡”的考驗。
這一次,張義華選擇了“深化產權改革,以創品牌為核心,重點搞產品研發,”**終度過了那段轉型的徘徊期。
第三次轉型是在2003年至2008年,常林遭遇十年一遇的原材料大幅度提價且貨源緊張、罕見的“非典”和大雨,產品價格難漲且銷路不暢,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面對困難和挑戰,常林集團沖破固有思維模式,打破管理瓶頸,緊盯國內外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結構,開發新產品,大力推進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逐步增強核心競爭力。2004年8月,第200萬臺“沭河”牌系列拖拉機和第150萬臺柴油機成功下線,標志著全球**大的手扶拖拉機制造基地誕生,常林一躍成為農業機械化生產市場的領跑者。
轉方式 調結構 打造千億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
就在記者前來采訪前不久,8月7日,山東常林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節油50%、生產效率提高100%的節能高效環保挖掘機“神挖”問世。
山東常林集團董事、總裁鐘默告訴記者,兩年前的8月7日,是常林集團中川高端液壓件順利通過國家級鑒定的日子。時任中國液氣密協會理事長的沙寶森當時曾激動地向業界宣布:請記住中國液壓史上的“八七會議”!這是中國液壓行業里程碑式的日子。而今天,“神挖”實現了工程機械主機與液壓系統配套的融合,是對挖掘機行業的一次顛覆性革命。
“企業要跨越發展,就得轉型升級,從傳統低端型向現代高端型發展!”集團監事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高建國說,幾年來,常林將低端農業裝備做成“精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吸引外來投資,把“短項”變為強項,實現“鯉魚跳龍門”。
“特別在高端液壓系統和高效節能環保工程機械方面,常林在走過‘仿—改—創’階段后,打破國外壟斷,已經掌握核心技術并創造出在世界行業范圍內顛覆性的技術與產品。”
高建國所提到的“高端液壓件”,屬于機械裝備產業的重要基礎件,也是國防、能源、海洋、農業、工程機械、環保等高端裝備的核心技術,是未來20年裝備制造業實現綠色、智能、超常、融合發展的基礎技術和瓶頸技術之一,目前嚴重受制于日本,多年來,國內工程機械高端液壓件幾乎全部來自日本川崎,市場占有率達到90%,液壓件被國外高度壟斷已成為中國重工業發展的“鎖喉之痛”。
然而,山東常林集團中川液壓公司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發和不懈努力,已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形成批量生產能力。目前中川液壓項目已順利投產,通過了國家級產品鑒定,實現了核心技術重大突破。
在競爭異常殘酷的市場,企業能夠存活到70年代是鳳毛麟角,集團董事長張義華認為,常林能夠走到今天并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研發能力和國際視野的企業集團,與發展機遇、政策扶持、國內外專家鼎力相助、一代一代常林人敢于創新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如今,當記者走進常林農裝公司的產品展廳,看到各種各樣的農機產品,從**普通的小馬力手扶拖拉機,到200馬力以上輪式拖拉機,從**現代化的稻麥聯合收割機,到世界上第**臺與手扶拖拉機配套的玉米收獲機,每一件產品都展現出常林現代化農業生產流水線的豐碩成果,都在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創新創造的故事。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