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中國農業面臨四大難題 未來出路何在?
中國農業面臨四大難題 未來出路何在?
解決“三農”問題不能再依賴單純的“補貼政策”,必須在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上下功夫,通過改革壓低制度成本,釋放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活力。
上周,初步核算的2014年中國經濟數據公布,輿論對第三產業比重提升歡欣鼓舞。然而,有一個數據及其含義,卻未能受到應有的關注,這就是關于農業的數據。
此次數據顯示,農業占GDP比重進一步降至9.2%。而在此前的2013年,此項數據初步核算為10.0%,在2014年12月調整后下降為9.4%。中國已經穩步進入第一產業占比在10%以下的新階段,下降趨勢還會繼續。
這顯然是中國經濟結構優化的成果。與此同時,由于中國長期存在不合理的城鄉二元結構,處于發展失衡過程中弱勢一側的“三農”(亦即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也變得更加重要、更加尖銳。中國已經越過農村剩余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劉易斯拐點”,進入全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三農”問題正是關系到中國能否成功進入高收入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問題。即將公布的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2年聚焦“三農”,因此給人以巨大期待。
中國面臨異常復雜的“三農”問題,這既是發展階段使然,也是特有的體制機制的后果。從1958年正式建立戶籍制度算起,中國采取城鄉分明的二元體制,已有近60年的歷史;近30年來雖有局部改進,但基本結構并沒有改變。這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城鄉收入差距過大、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亟待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農村公共產品匱乏、基層治理失效,等等。由于土地制度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久久趑趄不前,事實上也對全面深化改革和城鎮化進程形成掣肘。
至2014年,中國糧食產量雖然實現了“11連增”,但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更為尖銳。由于國內外環境條件變化,長期粗放式經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出來。**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顯示,決策層已意識到當前的四大難題:一即“天花板”,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已經全面超過國際價格。二是“地板”問題,農產品成本仍在不斷上升。三是補貼“黃線”。中國加入WTO時承諾,與農產品現期產量、面積等掛鉤的直接補貼等對貿易有較大扭曲作用的“黃箱補貼”不得超過產值的8.5%,據測算,中國已經到了這條“黃線”。四是生態環境對農業亮起了紅燈。四面碰壁,中國農業顯然難以按照原有道路走下去。
直面四大難題,意味著解決問題不能再依賴單純的“補貼政策”,必須在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上下功夫,通過改革壓低制度成本,釋放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活力。應當看到,中國目前的農業補貼率已經高于美國,接近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而對于中國不應、也沒有條件走日韓式高補貼農業道路,政策研究界早有共識。由于龐大的歷史欠賬,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仍然是必要的。但是,這些投入應更多用于治本,用在農業基礎設施、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農業科研、農民市民化等重要環節。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世界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經驗,中國不可能例外。
當前,中國已經在棉花、大豆兩個品種試點補貼制度改革,政府不再搞直接的“貼市收購”,而是讓價格隨行就市,補貼差價給農民。這有助于解決目前極為棘手的國內外價差問題,也可以改變產業鏈的扭曲狀況,使農業生產由生產主導轉向消費主導。試點第一年,遇到棉花價格大幅跌幅、補貼過多等問題。不過,市場取向的改革目標不應動搖,要避免重蹈市場波動一大,改革就走回頭路、重入死胡同的覆轍,在試錯糾錯中不斷完善具體操作辦法。
在未來“三農”領域的改革中,產權這一核心問題則不容回避。惟清晰可流轉的產權、低交易成本的市場,可以全面激發農業農村活力。無論是中國現實,還是歷史,抑或動輒被引為教訓的拉美,都清晰表明,不受約束的權力才是造成億萬失地農民的主要原因,出路正在于建立法治下的市場經濟。
目前,在農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的產權設計下,經營權流轉普遍存在時間過短的問題,影響了流轉效率和農業投入。中央政府應當盡快在確權基礎上落實土地承包權長久不變,并試點允許使用權轉讓。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的改革也應該推進,這既可為農民帶來財產性收入,使其積累進城和創業資本,也可盤活土地資源,并倒逼城鎮化路徑改變和政府轉型。
在土地改革的同時,對集體資產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也應盡快推進,做實農民的所有者地位,保障其對集體資產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
中國在解決“三農”的過程中,“糧食安全”也曾是延緩改革的一大顧慮。在當今全球化大潮中,以全球視野確立自身糧食安全框架,對于中國不僅是必需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傳統的“高糧食自給率”慣性思維必須改變。只有積極主動地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多元化進口,支持農業企業走出去,全面提升農業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中國才能真正進入糧食供給的無憂之境。
中共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并強調,這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三農”自是其中之“錨”。距離目標期限不足六年,而改革任務依然繁重。有專家日前在財新峰會上警示,“如果**后用平均數掩蓋農村發展的滯后,是對不住農民的。”在不少重大問題上,坐而言已然太久,現在已到起而行之時。
- 暫無評論